我國離實現「人造太陽」還有多遠?答案就在這個「最強實驗室」裏
核聚變發電是人類追求的終極能源。在安徽合肥科學島,有三個核聚變裝置正在建設和運行中,堪稱中國聚變研究的「最強實驗室」。就在這個國慶假期,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主機開啟全面組裝,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也進行了環向場磁體線圈盒的正式交付。讓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認識這幾位可控核聚變研究的中國天團。
我們是中國可控核聚變天團:EAST(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)、BEST(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)、CRAFT(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)。
我是「老大哥」EAST,外號「人造太陽」。太陽靠引力讓氫「擠壓」成氦,我沒這本事,就用全超導磁體造了個「磁場牢籠」,它像無形的大手托住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,復刻太陽內部的核聚變。現在我能讓1億度等離子體穩定運行上千秒,從理論上證明了核聚變的可行性。
我是「中堅力量」BEST,和「前輩」EAST 比,走的是「小而精」的路線。我能用更強的磁場「壓縮」聚變空間,把等離子體約束得更密集,聚變功率密度反而比傳統裝置提升3倍。「小」不是缺點,而是為了讓核聚變從實驗室的「理論」,真正變成能落地的「工程」。我最大的夢想,就是能在2030年,演示核聚變發電,用核聚變的能量點亮第一盞燈。
我是「硬核技術工坊」CRAFT,為了將來真正實現核聚變商用發電,專「啃」未來聚變堆建設中的「卡脖子」技術,負責把實驗室裏的想法變成真傢伙。比如製造能扛住火箭尾焰10倍極端高溫的偏濾器、高性能的超導磁體部件,還有燃料循環系統等等,為未來的示範堆、商用堆提供成熟的技術和部件支持,讓核聚變能源從「能亮燈」真正變成 「能供電」,把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」的聚變能源送進千家萬戶。
(來源:央視新聞)
- 科研團隊成功利用人工智能蛋白語言模型揭示生命演化奧秘
- 豆包、文心一言等大模型誕生地海淀建立全國首個大模型生態服務站
- 紫東太初4.0發布 國產大模型深度推理能力再升級
- 「十四五」時期公眾參與地震科普活動年均超1.5億人次
- (有片)「太智能了!」英國籍記者探訪一汽解放工廠 感嘆中國智造
- 中國兩大網絡平台涉破壞網絡生態被查
- 華為智能穿戴與音視頻體驗再升級 加速全場景生態布局
- 京東:截至中午內地已有逾3萬人成功簽收iPhone 17
- Hub71啟動初創體驗計劃 加強跨境初創發展
- 貝索斯:未來幾十年數百萬人將移居太空
推薦
-
月背的月幔有點「冷」!中國人研究月球土特產又有新成果
10月6日,在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節之際,國家
數科
-
聚焦「AI+」共建新高地 2025互聯網嶽麓大會長沙開幕
9月15日,2025互聯網嶽麓大會在長沙開幕。本
數科
-
超百萬立方米 我國頁岩氣試產最高紀錄刷新
記者今天從中國石化獲悉,位於四川盆地的中國
數科
-
騰訊面向全球推出場景化AI能力 加速提升產業效能
騰訊(0700)在2025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宣布面向
數科
-
騰訊混元圖像3.0登全球盲測第一 已開放文生圖能力
●在混元圖像3.0輸入簡單指令,僅等候約一分
數科
-
芯片大模型應用端 中國科企AI布局全面發力
近兩天,中國幾家民營龍頭企業阿里巴巴、京東
數科

